顶点小说 > 残刃 > 第三十四章卢沟桥事变

第三十四章卢沟桥事变


 : : : :  本章的开始想引用元代诗人陈孚的一首诗

         : : : :  长桥弯弯抵海鲸,河水不溅永峥嵘。

         : : : :  远鸡处,声灯火杳残蟾犹映长庚月。

         : : : :  道上征车铎声急,霜花如钱马鬃湿;

         : : : :  忽惊沙际影摇金,白鸥飞下黄芦立。

         : : : :  这是陈孚笔下燕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

         : : : :  古时,这里涧水如练,西山似黛,每当黎明斜月西沉之时,月色倒影水中,更显明媚皎洁。

         : : : :  1937年7月7日夜间,日本人集中一个旅团五千多人,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晚22时左右,在卢沟桥旁边的宛平县城的东北方向,突然响起枪声。

         : : : :  24时,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郎,称日本第一中队夜间在卢沟桥演习时,好像听见了宛平县城里传出枪声,导致演习部队一片混乱,并有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

         : : : :  日军的挑衅性的要求,遭到中国军队的拒绝,日军便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发动了进攻,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二一九团被迫还击,卢沟桥事件爆发。

         : : : :  因为几声划破天际的枪炮声,从此这里变得与众不同了,卢沟晓月又开始了历史的一个新纪元。

         : : : :  这次事件被称为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 : : :  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全面侵略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

         : : : :  然而此时的北平已陷入日军的三面包围之中,北面伪满洲国的国界已经划到离天安门不到一百公里的雾灵山,东面殷汝耕成立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二十二个县脱离中华民国的统治。西面的内蒙古前清一个王爷德王,成立了一个伪政权(傀儡)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受日本控制。

         : : : :  军事的北面是部署于热河和察(察哈尔)东的关东军一部,西北面,有傀儡政权蒙古自治联盟政府的军队,伪蒙军八个师约四万人,东面是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辖部队保安队,约有一万七千余人南面,日军已强占丰台,逼迫中国军队撤走。

         : : : :  唯一与外界联系的通道就是平汉铁路,而平汉铁路又必须通过卢沟桥。

         : : : :  卢沟桥就成为了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 : : :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引起全国各地的强烈反响。

         : : : :  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不仅如此,还提出“不让日本敌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

         : : : :  蒋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

         : : : :  并致电宋哲元(二十九军军长),秦德纯(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北平市长)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

         : : : :  1937年7月17日在庐山发表了著名的庐山著名的“最后关头”演说。下面摘录其经典原话。

         : : : :  中国正在外求和平,内求统一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卢沟桥事变,不但我举国民众悲愤不置,世界舆论也都异常震惊。此事发展结果,不仅是中国存亡的问题,而将是人类祸福之所系。诸位关心国难,对此事件,当然是特别关切,兹将关于此事件几点要义,为诸君坦白说明之。

         : : : :  第一,中国民族本是酷爱和平,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向来主张对内求自存,对外求共存。

         : : : :  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对于“最后关头”的解释,充分表示我们对和平的爱护。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须知中途妥协的条件,便是整个投降、整个灭亡的条件。全国国民最要认清,所谓最后关头的意义,最后关头一至,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

         : : : :  万一真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我们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但我们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因为我们是弱国,又因为拥护和平是我们的国策,所以不可求战;我们固然是一个弱国,但不能不保持我们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负起祖宗先民所遗留给我们历史上的责任,所以,到了必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至于战争既无之后,则因为我们是弱国,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求我们最后的胜利。

         : : : :  总之,政府对于卢沟桥事件,已确定始终一贯的方针和立场,且必以全力固守这个立场,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在此安危绝续之交,唯赖举国一致,服从纪律,严守秩序。

         : : : :  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庐山讲话的具体内容但都是记得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敌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 : : :  这是弱国为维护自己的民族尊严发出的呐喊,也是一个弱国无奈之举,只有全民族抗战与之抗衡。

         : : : :  下面就来说说那个改变中日两国历史重要人物,日军所谓丢失的士兵。

         : : : :  此人名叫志明菊次郎,是日军挑衅部队第八中队的新兵,原是日本驻华军队的士兵。事后日本方面也承认志明菊次郎志是因为刚刚入伍缺乏经验而走丢,但这个导致战争的小人物,讽刺的是居然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从此便可知日本对于侵华是早有准备的,只是缺乏个借口而已。这个卢沟桥事变中日方最为重要人物,与一九四四年十月再度入役的志明菊次郎在缅甸被新编第一军孙立人部打死。

         : : : :  当时守卫宛平城和卢沟桥的是二一九团,团长吉星文。

         : : : :  一个抗日名将率部打响对日作战的第一枪,击碎日本卢沟桥阴谋。

         : : : :  但是吉星文将军在一九五八年的金门炮战中,解放军的一门炮击集中他的司令部。当年的抗日英雄,竟以这样的方式永别人寰。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不能不说是个悲剧,让人扼腕叹息,也是一个中华民族的悲剧。

         : : : :  日本见占领卢沟桥的企图实现不了,便无赖的提出“现地谈判”,实际目的就是想占领卢沟桥。

         : : : :  这时我也要说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也是当时中国的悲哀吧。

         : : : :  在卢沟桥事变战事激烈时,孙连仲等部北上增援刻不容缓,可宋哲元害怕中央大军压境,是来夺他地盘,由秦德纯出面婉拒。说是“此间形势已趋和缓,倘中央大战准备尚未完成,或恐影响,反致扩大,可否转请暂令准备北上各部,在原防集结待命,以后果有所需,再为电请之处,务乞察酌为祷。”11日,宋离开乐陵,但他既没回北平,也没到保定,而是去了天津。在他到达天津约两个小时之后,张自忠与日方代表松井等人草签了《卢沟桥事件现地协定》,接受了道歉;处分责任者;37师撤出卢沟桥,改由保安队维持治安;取缔抗日团体等要求。宋哲元作出了最大的妥协和让步,但丝毫不能使日本停止侵略的步伐

         : : : :  宋哲元曾经也是抗日的先锋,但是一旦有了地盘,有了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就变了。他们的心中没有国家,没有理想,他们只想最大限度的守住自己的东西,对于宋哲元来说,日本是敌人,中央军绝对不比日本人强那去。

         : : : :  很快宋哲元就为自己的想法做法,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差点毁了他的一时英名。

         : : : :  二十六日,日军集结在平津地区六万兵力,相继制造了廊坊事件和广安门事件,下午便向二十九军发布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守军与二十八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区,否则将采取行动。宋哲元严词拒绝。并于二十七日向全国发表自卫守土通电,坚决守土抗战。同日,日本参谋部经天皇批准,命令日本华北驻屯军向二十九军发动进攻。

         : : : :  二十八日上午日本按照计划对北平发动总攻。同日夜,宋哲元撤离北平,二十九日北平沦陷。

         : : : :  三十日,天津失守。

         : : : :  卢沟桥事变结束,但中国的全民族抗战才刚刚开始。

        a最om新&…章"#节ij上酷…匠|网$


  https://www.lvsewx.com/books/10/10434/564599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vsewx.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lvse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