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大汉龙骑 > 第二千零四十四章 平定扬州(75)

第二千零四十四章 平定扬州(75)


  孙策很明显是在跟自己玩套路,难以判断他真正躲在何处,但这只是他在迷惑自己,因为孙策只会在零陵与桂阳的任意一处,当然还有在第三方的可能,如果只是二选一做出抉择,那就太简单了,刘澜大可以直接剿灭一处,再攻打另一处,只要保证不放跑孙策就行,但如果他在第三方,那可就有点难度了,因为不管他做出任何选择,都会是错误的选择,孙策完全可以从容前往交州。

  当然这只是刘澜从孙策前往交州进行分析,如果他想在交州站稳脚跟,一个人过去那肯定是没有意义的,张津也不会重视他,相反孙策或许还会成为张津不愿与自己结怨的筹码,把他绑缚送到自己面前。

  这绝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相反有着极大的可能,反正如果他是张津的话是一定会这样做的,利用这个机会,与刘澜取得联系,不说成为什么盟友,但相互认识一下,成为朋友对他肯定没有坏处。

  但是如果孙策是带着部队过去,别管是三千还是一万,张津的态度又会变样,最少他肯定不敢去绑孙策送给自己的,可孙策又是烫手山芋,他多半会学陶谦当年安置自己,但最有可能的方式还是刘表与张绣的双簧,两军对垒,兵败之后被迫退出,由孙策去占领,两家看起来水火不容,其实暗中张津一直在给予孙策钱粮支持。

  说白了就是给孙策一处容身之地,但让他为自己看家护院,真要有谁来犯交州,不管是刘表还是刘澜,想打交州,就得先打孙策,这与张绣和刘表的情况一模一样,当然了这都是刘澜自己会考虑的方式,如果他是张津,他就会用这两种办法来安排孙策,但他终归不是张津,所以也不排除第三种甚至更多的可能。

  “主公所言不错,孙策自起兵以来,兵马在丹阳时达到顶峰,近乎五万的人马几乎一夜荡平江东,若非主公瞒天过海,恐怕当时也不会那么快就取得对孙策的胜利,但是和我们作战了这么多年后,孙策现在的部队兵力恐怕已经连一万人都不够了,如果他真的带着这些人前往交州,只怕张津也很难做到刘表对张绣那般,所以卑职感觉张津让他成为下一个张绣的可能性不大。”

  刘澜沉默了,徐庶的话说的不无道理,但真正让他心思活络的却是那句张津或许不会让他成为张绣,可是这并不等于他不会用其它的方式来安排孙策,所以去考虑这些并没有什么意义,只要孙策带着部队过来,想必张津不会忽视。

  交州这些年与刘表之间交战不断,兵员损失严重,更何况交州人口本就不多,募兵不易,突然来了孙策还带来了近万余人的部队,张津能不眼馋,就算不懂歪心思,也会留下孙策,毕竟有他在,就有一份保障,日后刘表尽管来,这样他也会多一份胜算。

  而刘澜这边,徐庶并没有领会刘澜的真实意图,他之前以为刘澜突然说起这些话题的用意是打算前往桂阳了,但旁敲侧击之下他才发现是自己想的有点多,主公只是在讲诉他自己的一个猜测,他就是提前说出来,然后看看结果到底如何。

  徐庶知道刘澜的想法,猜测归猜测,现实归现实,现在江东军就在前方,是嘴边的一块肥肉,这个时候不管从哪个角度去考虑,刘澜都没有弃之转投桂阳的道理,他只是害怕或者担心,这样的追击会让孙策借机抵达交州,所以他才会说出来,当然自己担心的事情最好别发生,如果发生了那也改变不了,很多事情可不是他能够左右的,这就是战场也是生活,刘澜能做的就是在这些事情发生后尽快想出办法去解决,或者说真发生最坏的结果,真被他跑去了交州,那就准备交州之战呗,反正这也在他的计划之中,毕竟能够在荆南作战的主要原因就是以此作为交换条件,到时候他只要拿下会稽,就可以考虑交州之战了,和刘表一东一西两面夹击,一举攻陷交州,再拿下孙策不就好了。

  刘澜虽然身在零陵,但每日都会有很多天下各地发生的消息从秣陵传来,当然如果内阁有无法做主的事情也会向刘澜请示,但除了军事上的事情,内政方面到目前为止,也就是张纮被曹操强扣在许都一事惊动了刘澜,其他的事情内阁都已妥善处理,可以说他们的办事能力高于刘澜的预期,这无疑是他最乐见的,倒不是可以做他的甩手掌柜,而是有这么一群优秀的人才帮助他,而刘澜希望的是这个体系可以保留下来,甚至会不断的改善与进步。

  三权分立什么的暂时不用想了,但是刘澜却在暗中把张昭和孙邵二人架成了对立面,一人代表着徐州氏族一人代表着江东氏族,至于关羽等人那都是有投票权却又明着中立之人,会遵照他的意思在某一些事情上对双方进行支持,始终让良人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这是制衡,但身为后世人的刘澜却明白他这样做是在培育土壤,至于能长出什么果实来那就要看秋收了,他当然希望五谷丰登,但也不能保证长出什么歪瓜裂枣来,但是有一点他是明白的,外戚、宦党与世家的三权争夺已经是过去式了,他需要培育的是新的权利结构,不说取代了维护汉王朝两边统治的权利,但最少要符合眼下的实际情况。

  而眼下显然辽东、徐州和江东就是秣陵最大的三股势力,而从内阁来看,这七个人在进行了几次的筛选之后也逐渐形成了刘澜所希望的样子,内阁首辅张昭,同样也是征东将军府长史,只要是刘澜控制的地域,他都有管辖的职责,正是因为他乃文官第一,所以这个首辅当人不二。

  孙邵为副,虽然他只是丹阳太守,但因为刘澜挂着扬州牧,所以他的职责说白了就是名副其实的扬州牧,而刘澜现在控制的区域,绝大多数都是扬州,多也就多出了辽东和广陵两郡罢了,所以张昭真正的权利也就比他多了这两郡,但真要论起实权来,还真比不上孙邵,毕竟他的权利在地方上没人不从,但是张昭身在将军府,对其它各郡的将领和将军府都督有些影响,地方上的县令郡守就不会卖他面子了。

  所以刘澜这样安排孙邵,就是在大方向把两人塑造成了一文一武却又互相纠缠的对立面,而要说第三人的话,那就是军师将军徐庶了,他的影响力同样在部队上,但是因为需要一直跟随刘澜东征西讨,所以他大多时候并不会在内阁,而在秣陵有限的时间里有因为对政务的不熟悉,大多时候都比较中立,但是因为是最早跟随刘澜的官员,不管他是否中立,其实早就被打上了辽东系的在内阁的代言人的牌子,当然他也乐于这个结果,因为这本来就是刘澜授意的,因为内阁真要有些什么事情是刘澜想要通过的,那徐庶自然就会站在刘澜这边,比如九江之战,若没有徐庶授意,他们继续中立,那九江之战也就不可能成行。

  如果徐庶是以军师府入选内阁的话,另一人也是眼下最风头正劲的糜竺则同样如此,比起在徐州时处处被打压甚至不得不去经商开班纺织厂,来到秣陵之后尤其是为部队提供大量钱粮,糜竺的身份和地位几乎在一夜之间被提拔了起来,从小小的议曹一夜之前变成了州前部司马,这个官职可以说是整个扬州军事第一人,掌管扬州军政、军赋以及马政等所有军务。

  可在刘澜治下,如果涉及不到将军府,那所谓的军务其实也就是一些郡国兵,这如果要放在其他诸侯处,那就是典型的闲差,别说没实权,甚至连油水都没有,但随着秣陵军制改革,从军队下来组成的部队成为郡国兵之后,他这个州前部司马也就水涨船高,不管是在内阁议政之时还是在刘澜议政之时,他都是武将第一人,就算是徐庶和关羽也得排在他的身后。

  但不管糜竺身份和地位如何变化,在内阁之中,他的盟友就只有一人,那就是张昭,两人皆出自徐州,多年的老友,更何况他与张昭不仅没有直接的利益纠葛,相反还有着共同的对手和敌人,那就是孙邵。

  在内阁孙邵屡屡和张昭作对,是他的眼中钉,而在扬州虽然糜竺主官军事,可在孙邵名副其实的扬州牧面前凡事又必须都听他的,他想要做些什么事情,哪里有进入内阁审议的机会,在孙邵这里就直接被拒绝了,乃是他最大的肉中刺,所以二人几乎是天然的盟友,一个想把孙邵踢出内阁,另一个更想着把他踢出扬州牧的位置,由自己取而代之,不管这州前部司马实权多么大,再大那也不如扬州牧,不对,现在应该叫扬州刺史。

  而排在糜竺之后的则是关羽,也是内阁第五人,当然他的情况说白了和徐庶一样,他也代表着军队,将军府政务的有张昭军事有关羽,徐庶则是战略和计策,三个部门的主官,但后两人毫无疑问都是混子,毕竟一有战火就会前往前线,留在内阁的机会根本为零,但是刘澜之所以会选择二人的原因,毫无疑问,那就是除了二人的身份和地位外,关键时刻刘澜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毫不保留的投票出来。

  第五人乃是步骘,他和糜竺的情况相似,都乃‘外戚’,却和糜竺一样并没多少实权,似糜竺只是州前部司马的名头唬人,但真细细去想的话,不就是郡国兵的头头?至于军赋、马政除却将军府,还能有多少油水?

  而步骘的情况就更惨了,他乃督军从事,听上去也挺唬人,可真实的情况却是这个职位乃是刘澜临时设置的军事从事,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临时给张昭安排了一个副手,而他这个安排其实和安排糜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糜竺是张昭在扬州的代言人,那么步骘就是扬州一系在将军府里的代理人,如果糜竺想着取而代之孙邵的话,那步骘何尝没有惦记着长史?

  而最后一人甄俨,他现在是秣陵太守,平日里比起徐庶和关羽,他的存在才是最为关键的,毕竟徐庶和关羽在秣陵的时间并不多,这样一来内阁其实平时就只有五个人,而在四人各有两人抱团的情况下,甄俨如何选择就成为了关键,但这其实就是刘澜一直希望见到的中间力量,因为内阁的事情只要他愿意那他随时都可以左右,当然除了像出兵九江这类事情他会有暗示,在其他一些事情上至于甄俨会如何站位那就看他自己这么选择了,刘澜相信他有足够分别是非的能力以及做出他认为最合理的选择。

  内阁在刘澜希望和他期望之中快速发展,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未来内阁的效果会更好,最少比刘澜自己去处理这些事情要好太多了,更何况一个人的精力还是有限的,像刘澜这样,军事上的事情都做不太好,更别说内政上的事情了。

  所以他现在直接把军事交给了将军府和军师府,内政则交给内阁,他自己只要把握方向,用后世的话来说,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他只要把握好方向就行,具体执行和发展先后那就需要内阁们去吵架了。

  每日将军府最热闹的地方无疑就是前院的内阁了,为此不少人还对内阁的存在觉得有辱斯文,殊不知这样的争吵陌生是后世,在大汉朝也屡见不鲜,比如曹操那边郭嘉和荀彧的情况不也如此?至于袁绍那边那就更乱糟糟的不成样子了,当然真要说起来的话,那还是他第一次参加的大朝会,当时在天子眼前,他才算是见识到了什么才是庙堂之上的议政。

  外戚、士大夫以及宦党三方的争吵那才是不可开,至于内阁在他们面前简直就是小儿科,而且比手握大权的这三方,内阁几人虽然也是位高权重之辈,但是比起当年庙堂那些人甚至是曹操袁绍那边,权利还是小了太多,远远无法与之比拟。


  https://www.lvsewx.com/books/13/13562/44617883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vsewx.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lvse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