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赵家天下宋朝人 > 第四十三章:宴无好宴?奉旨贪污!

第四十三章:宴无好宴?奉旨贪污!


自从赵匡胤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后,初登大宝带来的快乐,已经被防止他人夺位的忧愁所取代。

从此,赵匡胤就没过过几天开心的日子,他一直无所事事,百无聊赖。

同时他一直在思考,怎么才能让宋朝不再成为梁唐晋汉周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

终于赵普的二十个字——“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解决了赵匡胤心中的疑问,让这个精力充沛的大黑胖子有事干了。

很快,赵匡胤下诏让中央禁军两位一把手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和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紧急回京。

两位好兄弟,赶紧回来,我有事跟你们商量。

老大有诏,小弟不能不去,两人人满心欢喜,直奔开封。

他们是有开心的理由的,自从赵老大成为皇帝后,他们两人的赏赐从来都没有少过,加官进爵,金银财宝,绫罗绸缎,美味佳肴,人间绝色应有尽有,赵匡胤不叫他们,他们都有些想他了。

可不是嘛,每次见面都有好处,搁谁不会想多看看老大。

慕容延钊和韩令坤没有想错,赵匡胤确实为他们准备了一份大惊喜。

建隆二年(961年)闰三月初一日,惊喜来了,赵匡胤下诏,罢免慕容延钊禁军殿前都点检一职,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罢免韩令坤禁军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一职,出任成德节度使。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开不开心?

赵匡胤这一棍子下来,慕容延钊和韩令坤当场就傻眼了,怎么就突然毫无征兆的被贬职了?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吗?

两人一想,相视苦笑,自己确实错了,自己呆在这位子上就是错误,赵匡胤无法容忍的错误。

自己能反抗吗?不能,皇帝给手下大臣换个岗位本就是天经地义啊。

两人只能乖乖接受命令,乖乖把中央禁军的兵权交出来。

闰三月二十三日,慕容延钊、韩令坤向赵匡胤辞行,各自去自己该去的地方上任。

赵匡胤很高兴,真的很高兴地在广政殿为两位好兄弟摆了个践行宴,从此成为定例,节度使赴镇上任,皇帝都会在广政殿设宴践行。

直到两人离京后才知道,殿前都点检这个官职从此被废除,再也没人担任过。

殿前都点检从创制到撤销,总共由张永德、赵匡胤、慕容延钊三人先后担任,慕容延钊就是最后一任。

点检做天子彻底成为了历史,再也没有人可以复制赵匡胤的成功之路。

而韩令坤空下来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由和赵匡胤关系更紧密,并且一直都是他部下的石守信接任。

当然,石守信也别高兴得太早,你的任期是一百多天,到期后,赵匡胤会请你喝酒,另签合同。

接下来,赵匡胤接着紧锣密鼓地进行收权运动。

然而一件突发事件,令赵匡胤不得不暂时停止收权。

赵匡胤的母亲杜老太太生病了,病得很重,眼看着人就要没了,赵匡胤是个孝子,加上父亲赵弘殷的病逝让他耿耿于怀,更让他格外的孝顺母亲。

史书记载,杜老太太生病期间,赵匡胤“及寝疾,上侍药饵不离左右。”

但是可惜,尽管赵匡胤贵为天子,可以动用一切的人力物力,却也无法挽回母亲的性命。

这年六月初二日,杜老太太病逝,死后谥号昭宪太后。

随着杜老太太虽然死了,却给留下宋初一个大疑案——金匮之盟(此事容后再细谈)。

二十七天之后,赵匡胤守孝期满,收兵权运动再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搞定慕容延钊、韩令坤之后,新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侍卫都虞候张令铎成为了下一批要开刀的对象。

赵普不停的劝赵匡胤要收了他们的兵权,这些人都是赵匡胤能篡周建宋的大功臣,没有他们,赵匡胤是无法在短短时间内就成为皇帝的。

这时候,赵匡胤还假惺惺地数次拒绝赵普的要求,说道:“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

他们都是我生死兄弟,肯定不会背叛我,你有什么好担心的?

赵普不禁翻了个白眼,有你这么虚伪的吗?敢情这都是我在挑拨离间,你本人对他们很放心,不想对他们怎么样,就我是小人?

但是这会赵普也顾不上吐槽了,只能配合赵匡胤把戏演下去,皇帝陛下想唱红脸,自己就只能唱白脸了。

赵普回答道:“臣亦不忧其叛也。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苟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得自由耳。”

什么意思?赵普的意思很简单,我知道他们不会背叛你,可是这些人都不是,统御之才,恐怕不能制伏下属,万一有人在他们身上也有样学样,来个黄袍加身,到时就由不得他们做主了,他们不想反,也得反。

赵匡胤装作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对,你说得对,就按你说的办。

很快,讲酒文化发挥到极致的赵匡胤召集石守信等人一起来宫中喝酒。

自从陈桥兵变以来,这群好兄弟,享尽荣华富贵,此时君臣欢聚一堂,再次品尝革命胜利后的果实,一个个都喝得酣畅淋漓,气氛嗨到爆炸。

当他们一碗接着一碗地喝着世界上最淳最香的精酿美酒一被端到桌上,不由得回忆起激情燃烧的岁月。

他们都不胜感慨,是啊,谁能想到当初一群普通大兵,竟然能混成天下权势最大、地位最显赫的人。

男儿至此,不负此生!

忽然,等大家都喝得差不多了,赵匡胤叫手下服侍的宫女太监们都退下,自己有些掏心窝子的话要和兄弟们说说。

得,事情来了,没有哪个不开眼的人敢留下来打搅皇帝和这帮大将军们叙旧。

酣畅的气氛突然变得有些冷寂,赵匡胤拿起酒杯,喝了一口,若有所思的感叹道:“我非尔曹之力,不得至此,念尔曹之德,无有穷尽。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敢安枕而卧也。”

兄弟们,我如果没有你们这群兄弟帮忙,我也做不了皇帝,每每想到这些,我都对你们感激不尽。

然而,皇帝不好做啊,远不如当初做节度使那么快乐,我每天晚上都睡不着。

赵匡胤这话说得奇怪,石守信他们听得是满头雾水,伴随着酒意,这伙人根本就不知道赵老大这是发的哪门子疯,我们都过得很快活啊,你难过个什么?

石守信等人诧异地问道:这是为什么?

赵匡胤的回答直指要害:“是不难知矣,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

这话太吓人了,此话一出,所有人的酒意都给吓醒了,马上跪地磕头表忠心道:“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敢复有异心。”

赵匡胤摇摇头,接着说道:“不然。汝曹虽无异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贵者,一旦以黄袍加汝之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兄弟们你们的忠心我是知道的,我知道你们没有二心,可是你们麾下要是也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就算不想造反,可能不造反吗?

完了,完了,宴无好宴,这酒不好喝啊,皇帝陛下都把这话说到这份上了,他肯定有所准备,屋外该不会埋伏好了刀斧手了吧?

所有人都彻底给吓趴下了,不断磕头,然后战战兢兢,捋直了舌头,痛哭流涕,请赵匡胤指出一条生路,道:“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

赵匡胤炯炯有神的眼珠子里没有半点醉意,放出一道精光,语重心长地道:

“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生路?赵匡胤给出的生路就是,释去兵权,出守大籓,多积金钱,厚自娱乐,约为婚姻,终其天年。

再也不要多说什么了,识相的都得按赵老大说的办,这样一来,富贵可保,上下相安,君臣无疑,谁敢贪权恋栈,立马人头落地,祸及子孙。

他们不仅不能反抗,还得感念赵老大的大恩大德,是他赐予自己第二次生命,是他慈悲为怀,让大家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在一阵歌功颂德的马屁声中,这场宴会草草结束,石守信等人汗流浃背,衣服全都给汗湿了,可能胆子小的都走不动道了。

第二天,所以人齐刷刷地给赵匡胤打了病假条,陛下我们病了,请求退休。

赵匡胤很高兴,难得兄弟们这么识大体,通通有赏,“慰抚赐赉之甚厚”。

这年七月初九日,赵匡胤下诏:

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归德节度使石守信改任天平节度使;

殿前副都点检、忠武节度使高怀德改任归德节度使;

殿前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王审琦改任忠正节度使;

侍卫都虞侯、镇安节度使张令铎改任镇宁节度使。

除了石守信继续担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其余所有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全部解除!

并且殿前副都点检一职也被永久撤销,高怀德成为最后一任殿前副都点检,就慕容延钊、高怀德担任过此职。

而石守信虽然担任了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但军权并不在他手中,他就是加了一虚衔。

到了第二年九月初三日,石守信合同到期,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被剥夺,该职也被永久收藏,不再有人担任,石守信成为最后一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

而后,赵匡胤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兄弟们发财,我不拦着,你们爱怎么赚钱,怎么赚,我还给你们赏赐,缺钱了告诉我一声,我立马安排,至于中央禁军的兵权,你们就别想了。

同时,约为婚姻的诺言也持续有效,高怀德已经娶了赵匡胤的妹妹,不再安排。

其余人都安排到位,石守信的儿子石保吉娶了赵匡胤的女儿延庆公主;王审琦的儿子王承衍娶了赵匡胤的女儿昭庆公主;张令铎的女儿则嫁给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美。

赵匡胤用这样的手段,摆平了这帮禁军大佬,让他们打点行李,离开开封,赴镇就藩,安享富贵。

只要他们不想着弄权造反,其他的事都不计较,爱咋滴咋滴,再大的篓子,赵匡胤都给他们兜着。

以石守信为例,这哥们自从担任天平军(今山东东平)节度使后,十七年都没挪窝,他在东平干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敛财!

怎么赚钱怎么来,欺压百姓,横征暴敛,都不在话下,短短数年间,石家积财巨万。

天平军被他祸害得不轻,怨声载道,百姓叫苦不迭,却拿石守信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这是他和赵匡胤的约定,他这是奉旨敛财!

实际上,在杯酒释兵权之前,石守信并不是一个贪财重货之辈,他是在杯酒释兵权之后,才开始,疯狂敛财,因此《宋史》评价道:“岂非亦因以自晦者邪?”

有石守信这样的榜样,其他一些“轻财重士”的武将们也自甘堕落,纷纷声色犬马,聚敛财物,自污求保。

久而久之,本是逢场作戏的贪污腐败,成为了一种习惯,习惯成了自然,大家对贪污腐败渐渐习以为常了。

而且由于赵匡胤有言在先,因此他对武将们的贪墨腐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不说的不说,能不管的不管。

就算贪污腐败得太过分了,他必须要处理时,他也尽量高抬贵手,手下留情,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甚至还公开为其打掩护。

在赵匡胤的庇佑下,武将们都理直气壮地,贪污腐败。

不贪都不行,不贪皇帝怀疑你另有所图,居心叵测;你贪污,皇帝才放心,贪污不比造反,随便你贪。

于是,宋朝这些开国武将们在史书中留下最多的字眼就是“聚敛,积财”,一个个都成了大贪污犯,一个个腰缠万贯,富得流油。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杯酒释兵权,不啻于是赵匡胤给整个武将集团颁发了一张腐败许可证。

这就是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最终的结果就是:赵匡胤放心了,没人造反了;

石守信等人是既痛苦又快乐,兵权没了,富贵来了;

而真正为此买单的却是大宋朝的百姓们。

赵匡胤金口一开,百姓们除了要背负本就沉重的负担,还得忍受石守信们的剥削和压榨,偏偏还欲告无门。

一场和他们无关的宴会,却让百姓们付出最沉重的代价。

而作为主角的石守信等人,或许会感到失落和愤恨,他们在一夜之间就见识到了赵匡胤的翻脸无情,一下子就剥夺了他们的权力。

或许他们也感到庆幸,赵匡胤终究没有对他们下黑手,直接大开杀戒,让他们依旧能享受荣华富贵,还能合法贪污。

而对于赵匡胤来说,他用最温和的手段,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他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悄然间就收回了军权。用一场宴会,收获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顺利。

后来朱熹曾评价道:“赵韩王(赵普)佐太祖区处天下,收许多藩镇之权,立国家二百年之安,岂不是仁者之功?”

朱熹虽然是在夸赵普,却也连赵匡胤一起给夸上,杯酒释兵权成了仁者之功。

当然,与刘邦、朱元璋相比,赵匡胤确实也算得上够仁慈的了,也是能让后人所称道的一桩美谈。

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太看重赵匡胤之仁。

从形势上来讲,赵匡胤其实也无法大开杀戒。

对功臣大开杀戒的皇帝,赵匡胤前面有后唐庄宗李存勖、后汉隐帝刘承祐;

再前面,还有刘邦、杨坚杨广父子这样的代表;

如果往后,还有杀功臣届绝对的扛把子朱元璋。

李存勖、刘承祐杀功臣的结局就是身死国灭;刘邦、朱元璋倒是杀出了个长治久安,可他们是在国家已定,一统天下之后才开始动的刀子。

此时的赵匡胤仅仅是篡夺了后周江山,远没有做到统一天下,甚至终他以及他的子孙一生,都没能达到刘邦和朱元璋的成就,终宋一朝,始终都面临异族政权的威胁。

也就是说刘邦、朱元璋能做的事,不代表赵匡胤能做,并且能保证做了之后永无后患。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现在狡兔未死,飞鸟未尽,怎可烹走狗,藏良弓?

说到底,一切都只不过是赵匡胤为加强自己的皇权,巩固宋朝统治所采取的一些手段而已。

从一开始,石守信等人并无反迹也无反心,仅仅只是因为赵匡胤担心石守信等人手下的将士有可能再来个黄袍加身,为防患于未然,所采取的一些紧急措施。

从赵匡胤登基开始,他就对武将有很深的戒备心,他登基不过一年多,天下未平,外患犹在,就开始对功臣下手,这未免有些太急不可耐了。

当然石守信等人并不是一点权力都没有,事实上,日后慕容延钊、石守信等人依然可以领兵作战,指挥统一天下的战争。

然而,赵匡胤所显现出了防备武将之心,实在令人胆寒。

在赵匡胤看来,仅仅是剥夺石守信等人的兵权还远远不能消除武将对皇权的威胁,他将持之以恒,不遗余力的为加强皇权,抑制武将。

从这时候开始,赵匡胤就已经给武将带上了镣铐,这成为宋朝武将永恒的悲伤,和挥之不去的阴影,并且为宋朝种下了病根。


  https://www.lvsewx.com/books/15744/15744513/3159708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vsewx.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lvse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