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我的妖娆大明 > 第九十章 打脸不用挑日子

第九十章 打脸不用挑日子


  徐钦飞快地权衡了一番厉害,只得躬身领命。

  “臣遵旨!”

  听到徐钦在短暂的犹豫之后应声遵旨,朱元璋果然没有对他发飙,而是微微颔首,同时抬手示意他起身办事,同时用诡异的眼神往旁边辅考官的区域瞟了一眼。

  他的这个动作,迅速让徐钦安心了不少。很显然,皇帝陛下这是得到了某些小道消息,才故意将黄绍烈点出来的,甚至不排除他是本身就对黄绍烈的这番空洞无物,却又不好正面驳斥的策论有不满,这才把明显本身观点相左的自己点出来做挡箭牌。总之,皇帝陛下这番略显诡异的操作,不是真看好这位黄贡生的策论,那自己就可以敞开喷了。

  而当黄绍烈听到朱元璋让徐钦来点评自己的时候,本就一直强忍着的脸色再也绷不住了,斗大的汗珠汹涌而出,面色也是青灰一片。当看到徐钦露出那种在锦衣卫衙门里似曾相识的和熙笑容之时,更是感觉自己全身都在不断颤栗。

  “在臣看来,黄贡生此论可谓是:一,派,胡,言!”

  徐钦首先一字一顿的给他定了性,也引起了殿中全体人员的惊愕。要知道,文化人最讲究一个礼字,尤其是自己的礼仪风度,哪怕就是完全的撕破脸骂人,也很少见如此直白的。文化人就算真是跳脚骂娘,起码也是引经据典,最好让人似懂非懂,毕竟智商碾压才是王道。哪有这样,直接撸起袖子,二话不说上来就抡圆了一巴掌的?更何况这还是在金殿对策的庄重场合?

  而黄贡生此时就感觉是有人用尽全力抡圆了,一棍子砸在自己头上,瞬间是星光璀璨,可偏偏还没真晕过去。这要是在超现实世界里,一首“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配乐就该适时响起了。

  另一边,作为殿试辅考官之一的黄寺卿也是突然眼前一黑,身形摇摇欲坠,还是旁边大了他一轮有余的翰林学士刘三吾再度伸手将其扶住,才没有御前失仪。

  本来,朱元璋钦点黄绍烈策问,熟知规则的他还极为高兴,毕竟就算文章上确实差了张信、景清等拔尖者一丝,但也绝对差得不多,若是合了皇帝心意,就算不能进一甲,点个二甲靠前的位置还是有希望的。

  可当皇帝诡异地点徐钦来代替点评的时候,黄子澄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问题。合不合规矩暂且不论,自己与那徐家竖子,自己侄子与那徐家竖子之间的过节,他可是“一清二楚”,那徐钦可是被自家侄子撞破了不法之事,还反咬一口,蓄意陷害、滥用职权,弄进诏狱差点儿弄死。更何况,此人就是个赳赳武夫,不学无术之辈,能评出什么好话来?

  不得不说,黄子澄的这个判断,虽然细节上有些谬误,但从结果上来看却是正确的。只是他最开始还抱有万分之一的期望,希望徐钦本着不自己露怯,大家得过且过的原则,随便说两句支应过去就好。

  等徐钦一字一顿地说完“一派胡言”这几个字,他还是觉得打击来得过于猛烈了些。不过现在还是徐钦被钦点的点评环节,他也知道这个场合也不是跟他争辩的地方,更何况若是牵扯出了本家这一层关系,说不定还要更麻烦,因此只得强行将涌上喉头的这一口鲜血给咽了下去。

  “蛮夷、鞑虏者为何?为化外之民,不通教化、不知圣贤、不尊纲常,甚至茹毛饮血!道之不存,何以感化?!我朝之所以能得无数蛮夷投效,首要的是陛下的赫赫武功!以及数以百万计仁人志士之鲜血与头颅!岂能歪曲事实信口雌黄?不可否认,对蛮夷当以文武并重之策方为长远,可单说感之以教化便可水到渠成,何其荒谬?苏武持节守义十九载,可曾感动匈奴?靠的还不是千万汉家儿郎抛头颅洒热血?魏晋名士风流长存,可曾感化五匈奴、鲜卑、羌氐?又有几个突厥、契丹感于盛唐诗篇?宋时风流又可曾敌过辽、金蒙元?没有,全都没有!中原富庶、贼子觊觎,守护江山社稷、黎民苍生的首先是那些马革裹尸的将士,先要打到他们不敢来抢,打到他们怕,然后才能谈教化!若黄贡生真有十足把握仅凭王道教化就能让四夷臣服,不如就请奏陛下,遣尔北驻草原,或南巡生番,不兴刀兵以开疆拓土、平靖边陲,若黄贡生真有此豪情壮志和不世伟才,我徐家当即为君立祠建庙,相信陛下也愿为你起阁表功,天下必将传颂尔之英名,后世也必将永世长传这远超苏武、卫霍之旷世奇功!”

  徐钦很清楚,自己胸中若论经史子集的墨水,怕是连童生都够呛,要从这篇专业人士出品的策论中找出文学瑕疵,或者是语法错误,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不可能在这个领域辫过一群专业人士。可大学时代的辩论队生涯让他学会了系统性避实就虚的抬杠技巧,抓漏洞、讲事实、扣帽子、挖大坑一气呵成。

  黄绍烈除非真的刚烈到不怕被发配到草原或者南蛮之地,去跟蒙古人讲道理,或者去给生番传道,否则保证他连屁都不敢放一个。他现在恨只恨自己怎么鬼迷了心窍,为了迎合皇帝,别出心裁地选了这么个主旨。

  当然,副作用还是有的,在场的大多是文臣高官,听到他这番近似于“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言论,肯定是多少有些不爽。

  不过这也没关系了,若是因为这种程度的言论就直接对自己产生敌对情绪,那也没融洽相处的必要了。

  “黄贡生毕竟年轻,一心只读圣贤书,忽略了其他也不过是常情。再说了,这还是答对了一半嘛!”朱元璋看够了笑话,这才出面做和事佬,顺带好像还瞄了一眼众辅考官的反应。不过也不等他们再说什么,便直接下令殿试读卷仪式继续。

  然而结果已经很明显,张信被钦点为甲戌科殿试头名,一甲第一,状元及第!而景清则摘取一甲第二,位列榜眼;戴德彝获一甲第三,居于探花。余下二甲三十,三甲六十七。

  榜单出炉,大多没什么争议,尤其是张信和景清,确实实至名归。唯一比较让所有人意外的是在金殿策问环节中,被皇帝陛下钦点了的黄绍烈,居然位于榜尾:三甲第六十七名!

  要知道,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就算是张信夺得了甲戌科状元,但也绝不敢称当世第一。可就和二十一世纪读书一样,不管是在什么场合,这倒数第一,可都不是什么好名声,更何况这全是学霸同场竞技,和天生学渣和烂圈不同,更是看重面子。

  更何况,他们黄家还号称诗书豪门,在文人圈子里也算是名声显赫,十年前才出了个会元、探花,十年后却出了个倒数第一,更是近乎丢人现眼。

  据说黄寺卿在当天出宫之后连太常寺衙门都没去,直接就回家几乎将整个府邸砸了一半。不过这些跟他徐大少已经没什么关系了,或者说,这个效果甚至是他希望看到的,如果不让这位黄寺卿把自己恨得牙痒,主动来给自己找麻烦,朱棣那边怕就是要多想了。

  何况这可是在洪武朝,他黄子澄虽然已是东宫核心人物,朱允炆最信任和倚重的人,但毕竟连朱允炆都还是个空架子。单凭他黄子澄太常寺卿这个头衔,可以说是对自己一点儿威胁都没有。

  再说了,现在朱允炆还基于现实的因素,不得不把自己往他的阵营里面拉,岂有因为一些“小事”而放弃大业的道理?所以自己和黄子澄的矛盾,甚至可以成为割裂东宫这个草台班子的由头,让他们露出更多破绽。

  再两日之后,殿试皇榜公布之时,整个应天城也迎来了这次科举真正的高潮。

  虽说即使是中了状元,通常也不过是顶天从五六品干起,而且一般开始都是实权不重的翰林侍读、侍讲之类的闲官,在真正的大佬看来,也不过就是就是比芝麻绿豆稍好一些而已。可这毕竟是文坛盛事,是读书人的荣耀,也是帝国稳定统治的基石之一,而且对于普通人而言,这文曲星下凡,也是一件顶天的大事。于是随着金榜的传出,整个应天都沸腾了起来。

  与此同时,宫内正在举行科举流程当中最盛大的传胪仪,这非但是正式公布本届科举最终名次的重要场合,也是皇帝陛下亲赐新科进士们官职的仪式。虽说都是不大的小官,可架不住一次性数量多啊!

  而且这和普通的授官还有不同,因为欠缺经验的缘故,这些新科进士们最开始都是授的翰林院的散官,先锻炼一段时间,再外放实职。而且一般来说,授实职的规律按照从低到高,由外至内的原则。大致就是从三甲开始安排,快的一两个月就会从翰林院外放,反而是一甲的几个,通常会在翰林院里面待得比较久。

  而且三甲之流,通常是外放至地方,先从州府辅官之类的做起,至少在国初,皇帝都还比较重视官员的实干经验,是不可能直接外放新科进士去做地方一把手的。当然,后来随着文官势力的无限制做大,那就随他们高兴了。


  https://www.lvsewx.com/books/40/40416/52415146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vsewx.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lvse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