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大宋女首富发家记 > 第6章 乡村集市

第6章 乡村集市


许氏狠狠地哭过一通,终于把积压多年的苦涩哭了出来。

        抬头看到一大一小两个懂事的女儿,只觉得无比庆幸。她当即擦干眼泪,手脚麻利地开始烧温水泡黄豆。

        林二丫把那一串“萝卜疙瘩”扯到林悠然跟前——没错,即使出了这么大的事,二丫都没忘了林悠然想要这个,吭哧吭哧拖回了家。

        林悠然既好笑又感动。

        她拿起一个“萝卜疙瘩”仔细看,想确认一下自己的猜测。

        乍一看和白萝卜相似,只是块根没那么长,上青下白,须根较多。顶上的缨子也不像萝卜那般有裂缝,反倒类似菠菜,只是比菠菜更硬挺,叶片更大。

        林悠然不禁惊喜,这就是甜菜根!在现代足以和甘蔗比肩的制糖作物!粘豆包的“最佳伴侣”!

        没想到,北宋初年甜菜就传到了中原,只是人们把它当成了“萝卜疙瘩”,吃法也和萝卜类似,要么炖要么烤,没人知道这东西还能制糖!

        甜菜是两年生作物,第一年长块根,第二年结种子。林家大宅种的这十几棵过了一个冬天还长在地里,八成是用来结籽的。

        林悠然亲昵地捏捏林二丫的脸,笑盈盈道:“二丫小宝贝,你可真是干了件大事!”

        今晚,南山村第一罐甜菜糖稀,就要从她家锅里诞生了!说不定还是大宋第一罐呢!

        林二丫害羞地躲到许氏身后,眼睛亮晶晶地看着林悠然,向来麻木的小脸难得显露出生动的情绪。

        许氏看着林悠然娴熟利落地处理着甜菜根,心底涌上浓浓的期盼。

        长女说得没错,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这时候的甜菜根还没经过选种改良,不像后世那么大,含糖量也不高,但在北方蔗糖昂贵、饴糖浪费粮食的情况下,熬一些还是相当解馋的。

        处理起来也简单,叶片揪掉,块根洗净,伤疤、凹陷的地方用刀刃仔细挖干净,然后切成细丝或薄片。

        林悠然习惯切薄片,这样阻力更大,上锅煮的时候甜菜片上上下下浮动,被沸腾的水反复冲刷,可以模拟制糖厂中机器提汁的过程。

        等到甜菜片煮软了就可以捞出,包裹到细麻布里,反复挤压,挤出的汁水和锅中的糖汁倒在一起,加热熬煮。

        这个时候就要控制住火候了,火太大容易熬糊,太小会使糖稀不够黏稠透亮。

        林悠然足足熬了一个多时辰,天色黑透,村里的鸡鸭鹅狗都睡了觉,大锅里的糖稀才将将熬好。

        十几个甜菜根,最后只熬出小小一碗浓稠的糖稀,清甜的气味飘散开来,老远就能闻见。

        林二丫嘴馋地咽了咽口水,拿起一个挤出汁水的甜菜片嚼。

        “那个不能吃,这才是好东西。”林悠然笑着舀了勺糖稀喂到她嘴边。

        林二丫小心翼翼含到嘴里,眼睛一亮,细声细气地说:“齁甜!”

        齁甜,就是比很甜还要甜。

        “阿娘也尝尝。”林悠然又舀了一勺,递给许氏。

        许氏摆摆手,推辞道:“我就不吃了,你们姐俩分着吃吧!”

        林悠然机智道:“阿娘若不尝尝好赖,明日我怎么敢拿到集市上卖?”

        许氏疑惑道:“这么一小碗,能卖出去?”

        林悠然早想好了,说:“不单独卖它,蘸着粘豆包吃。买三个粘豆包送一勺糖稀怎么样?”

        北宋初年,河北路因连年征战,物价比别处要贵些,菜包子三文一个,粘豆包不加馅的还要卖上两文,加了甜糯的红豆馅,怎么也要卖四文。【注】

        只是,夹馅的粘豆包在这里算是个新鲜物,乡民们不一定能接受。林悠然想着,十文卖三个,再送一勺甜菜糖稀,算是促销策略。

        许氏听着,只管点头。

        她性子向来柔和,没什么大主意,在家时听父母的,出嫁后听丈夫的,丈夫战死后足足被林家欺压了六年。如今长女回来了,事事处置妥当,许氏顿时有了主心骨,别管林悠然说什么、做什么,她都觉得对极了。

        林悠然同样感慨,穿越后虽然起点低了些,但家人亲厚随和,劲儿往一处使,日子过起来就有盼头。

        母女三人各有分工,一起把明日要用的食材准备好,便伴着繁星朗月安然入睡了。

        第二日,鸡鸣即起。

        天还没亮,林家豆腐坊就燃起了油灯。

        两个灶膛一起烧起来,许氏磨豆腐,林悠然蒸粘豆包。林二丫一会儿帮着阿娘推磨盘,一会儿帮着阿姐添柴禾,跑来跑去,忙碌却也欢喜。

        乡村集市在八里外的御城庄,挑着担子脚步快些也要走上三刻钟。

        林悠然不忍心让许氏挑担而自己闲着,想着把担子接过来。不承想,向来和气的许氏这时候却十分固执,说什么也不让林悠然挑。

        倒是二丫,机智地抓住担子一头的麻绳,帮许氏分担重量,完了还特意看向林悠然。

        林悠然看出来了,这是二丫在教她。看着许氏习以为常的模样,可见母女两个平日里卖豆腐时经常这样。

        真是个好孩子。

        林悠然冲小丫头眨眨眼,学着她的样子抓住另一头的麻绳,还装出一副神秘兮兮的模样,逗林二丫。

        林二丫圆溜溜的眼睛顿时弯成一对小月亮,可爱急了。

        有邻村的村民从旁路过,熟稔地同许氏打招呼。

        “许娘子,赶集啊?二丫也跟着呢?哟,这位小娘子好生俊俏,竟不曾见过。”

        “这是我家长女,学名悠然。”短短一句话,许氏说得颇为自豪。

        所谓“学名”就是开蒙后先生给起的名字。当初原身跟着李小娘子一起读书,先生见她聪慧,收为正式弟子,赐了学名,刚好和林悠然在现代的名字一样。

        搭话的妇人更为惊讶:“呀,还是个读过书的?怎的之前没见过?”

        “刚从北边回来的,以后就定在南山村了。”

        “好,真好,以后许娘子也有个依靠。”

        “……”

        许氏走街串巷卖豆腐,认识不少人,沿途一直有人打招呼。许氏虽话不多,但脾气温和,又惯爱笑脸迎人,人缘很好。

        这样的许氏,和在林家谨慎畏缩的模样判若两人。

        然而,林家其实算不上大恶,如胡氏一般的刻薄婆母在这个时代不知道还有多少个,许氏的遭遇不过是万千苦难女子的一个缩影罢了。

        一路有人东拉西扯地搭着话,便觉得时间过得快,没一会儿御城庄就到了。

        见到人家的村子,林悠然顿时理解赶骡车的老汉为何嫌弃南山村寒酸破败了。

        南山村周围不是荒山就是沙地,村中土路弯弯曲曲,屋舍东一个,西一个,随意搭建。

        御城庄则不同,村外百亩良田,一眼望去全是绿油油的麦苗,河边挖着溏泺水田,年景好的时候还能产稻米!

        村中道路规划整齐,皆用黄土夯实,南北街卖瓜果蔬菜,东西街卖吃食点心,还有专门的一片地方供给肉食、河鲜这些荤腥物。

        街道两旁有的用箩筐扁担搭成一个小摊位,有的只简单铺一卷草席,就开张了。

        这些摊位都是提前租好的,每次集市只要交一两文的摊位费就好。

        许氏熟门熟路地找到自己的地方,摘下扁担,两个竹筐并到一起,再把豆腐板和放着粘豆包的摆到竹筐顶上,一个临时小摊位就搭好了。

        等到天色大亮,太阳升起,集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妇人们三五成群地挑拣瓜果,小娘子们手牵着手看头花、买梳子,男人们则涌向骡马市场,蹲坐在牲口车上胡天胡地地吹牛。

        林悠然惊讶道:“每次集市人都这么多吗?”

        “正是农闲时候,乡民们在家待着无事,不如出来凑热闹。”许氏凑近林悠然,笑道,“别看人多,大抵是只问价,不掏钱。”

        林悠然不禁失笑,可不是么,就旁边那个糖人摊子,已经围了一圈馋嘴娃娃,就是没一个小兜兜里有钱的!

        “娘子笑得这般好看,你家豆腐想来也是好吃的。”一个清亮的声音响在耳边。

        林悠然抬头一看,撞上一张熟悉的面孔,当即笑道:“福娘也来赶集?怎的这两日没在村里见着你?”

        柳福娘也是南山村人,就是那个离着豆腐坊最近的邻居,小时候原身常去豆腐坊玩耍,和柳福娘算是一起长大的手帕交。

        如今,俩人是村里唯二的过了十八岁却没出嫁的“老姑娘”。

        柳福娘生得皮肤白皙,稍显丰满,一双眼睛灵动含笑,一看就是家里娇养着的。

        “姥姥舍不得我回去,就在这边多住了两日。不过,今日兄长过来,就要接我回去了。吖吖,等我回去了就去找你玩呀!”

        柳福娘话多,语速快,但声音清亮甜美,单是听着就让人心情跟着好起来。

        “我一直在家,你随时过去。”林悠然笑着点点头,从蒸笼里拿出四个粘豆包递给柳福娘,“这个你带给姥姥尝尝,里面加了红豆馅,软糯可口,她老人家定然喜欢。”

        她们口中的“姥姥”就是柳福娘的外婆。老人家六十多岁,慈爱又心善,当年原身被卖时,还是她追出村,硬塞给了原身两个白面炊饼。

        那是原身第一次□□白面的炊饼,并不是林家吃不起,而是每次做了都轮不到她吃。

        眼下,林悠然把粘豆包用干净的草纸包好,又给柳福娘舀了一勺香甜的糖稀。

        柳福娘一见就馋了,当即要掏钱。

        林悠然压住她的手,笑盈盈道:“还没开张,算是送你的,你若觉得好吃,帮我打打广告就好。”

        “什么叫‘打广告’?”

        “就是……告诉别人,让他们都来买。”

        “这个我擅长!”

        柳福娘爽快地应下,从腰上的迷你版小竹篓里掏出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芝麻饴糖塞给林二丫,抱着粘豆包风风火火地跑走了。

        后面来了几位妇人,有和许氏相熟,专门来买豆腐的,也有看到粘豆包比别的摊位更大更圆滑,过来问价的。

        然而,听到四文一个,众人反应出奇一致:“怎么这么贵?”

        林悠然并未过多解释,只是拿出另一笼,笑着说:“也有两文一个的,只是没加豆馅,娘子可要来几个?”

        提前准备好计划二,是金牌秘书的职业素养。

        妇人原本要走,见她如此和气,不由多问了一句:“也送糖稀么?”

        林悠然顿了一下,说:“没馅的粘豆包原是不送的,但娘子既问了,若能买上三五个,便送上一勺给您尝尝鲜。”

        妇人当即掏出六文钱,说:“那就给我来三个,加一勺糖稀。”

        林悠然点点头,手上垫着雪白的帕子,给她捡了两个没馅的,又给了一个有馅的,糖稀也是用木质的小汤匙装了满满一勺。

        妇人目光一闪,露出惊喜之色。

        经她一宣传,御城庄的妇人们都知道了,东南街上有个卖粘豆包的摊位,买豆包送糖稀!

        谁会拒绝一个性格随和又会做生意的小娘子呢?一时间,不少人围到林悠然的摊位前瞧稀罕。就像许氏说的,看的多,买的少。

        毕竟,粘豆包在当地并不是什么珍贵吃食,自己家就能做,普通人家实在舍不得花这个钱。

        直到柳福娘的到来。

        “吖吖,你蒸的豆包太好吃了,我只尝到一口就被抢光了。我姥姥给了钱,催我赶紧过来买,生怕待会儿就卖光了!”柳福娘亮堂堂的嗓门一吆喝,半条街都听见了。

        更多人被吸引过来,看着林悠然手上干净的帕子和胖嘟嘟的粘豆包,不由心动。

        林悠然见状,当即捡出一个蘸了蘸糖稀,递给柳福娘,玩笑道:“趁热吃吧,免得到了家又抢不着。”

        柳福娘开心地接过,咬上一口,露出里面满满的豆馅,满足地喟叹:“好糯!好甜!”

        “咕咚——”这是咽口水的声音。

        吃货们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被击破,不由自主打开钱袋,心甘情愿让自己的小钱钱飞到了林悠然的钱罐里,完了还要夸赞她:“小娘子好手艺!”


  https://www.lvsewx.com/books/99832/99832918/2847954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vsewx.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lvse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