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赵家天下宋朝人 > 第三十九章:御驾亲征

第三十九章:御驾亲征


建隆元年(960年)五月初六日,赵匡胤正式剥夺李筠一切官职,表示两人,有你无我,有我无你,再无和谈可能。

而后赵匡胤开始为御驾亲征做准备。

五月十七日,赵匡胤接到一个好消息,忠正节度使(蔡州)兼侍中、鲁国公杨承信前来开封朝见赵匡胤,向赵匡胤表忠诚。

杨承信是老资格藩镇,他爹杨光远在后晋时期就是天下有名的藩镇,一个敢造反的狠角色,他本人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宋朝四朝,后汉时期就是节镇一方的节度使,资历比李筠还老。

杨承信来朝,极大鼓舞了宋军士气,也为各地藩镇,做出了表率,这点对赵匡胤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五月十九日,赵匡胤命枢密使吴廷祚为东京留守,知开封府吕余庆副之,殿前都虞候赵光义为大内都点检,接管开封军权,同时命韩令坤率兵屯河阳。

五月二十一日,赵匡胤率军出京,踏上亲征平叛之路。

临走前,他交代赵光义,“是行也,朕胜,自不待言。如不利,则使赵普分兵守河阳,别作一家计较”。

虑胜先虑败,赵匡胤已经决心和与李筠决一死战,不胜即死!

一旦如此,二十二岁的赵光义将成为宋朝都顶梁柱,赵匡胤对自己的弟弟委以重任,让他和赵普一起支撑危局!

想当初,赵匡胤自己二十二岁的时候还处处碰壁,而赵光义却承担了一个王朝的希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此时的赵匡胤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信任有加的弟弟日后将会以怎样的方式,成为这个王朝的主人,此为后话暂且不提。

就这样,赵匡胤不顾一切,直扑李筠而去

五月二十四日,赵匡胤率大军抵达荥阳。洛阳留守向拱(即向训)来见赵匡胤,向赵匡胤提出一个正确的意见,抓紧时间赶快渡河,趁李筠军队没有集结,抢先发起猛攻。

赵普当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筠肯定觉得宋朝初建,皇上不会亲征。如果我日夜兼行,攻其不备,可一战而克。

赵匡胤大喜,更坚定了快速进军的决心。

五月二十六日,赵匡胤抵达河阳;

五月二十八日,赵匡胤抵达怀州,他离李筠越来越近。

赵匡胤马不停蹄继续往太行山里钻,史称“山路险峻多石,帝先于马上负数石,将士因争负之,即日平为大道。”

赵匡胤率领全军,以最快的速度,迅速翻越巍巍太行。

就在这时,前线传来捷报。

五月二十九日,石守信、高怀德泽州南大破李筠南下的三万人。北汉河阳节度使范守图被擒,监军卢赞被杀。

李筠见势不妙,马上逃入泽州城内,拒城坚守。

事后证明,李筠又错了,就算他要守,应该守潞州,泽州是个小城,李筠能打下来,赵匡胤也能;

而潞州是座坚城,易守难攻,只要李筠集中兵力,死守潞州,拖延时间,也会给赵匡胤带来很大的麻烦。

当时大宋枢密使吴廷祚也说:“潞州岩险,贼若固守,未可以岁月破。”

说白了,此时李筠最大的依仗就是时间,时间越长越有利。

可他却舍不得泽州,依旧呆在泽州固守。

六月一日,赵匡胤率军翻过了太行山,抵达泽州城下,并马上开始展开猛攻。

战局至此,李筠失败已经成为定局,,他唯一的凭仗就是时间,时间拖得越久越有利。

可能李筠也明白这点,反正自己无法投降,落在赵匡胤手里就是死路一条,现在就只有死守泽州了。

李筠打定主意,当起了缩头乌龟,何忧天下的儋珪枪、拨汗马全部没了用武之地。

这样一来,赵匡胤面临一场最难打的战争——攻城战。

当时,宋朝平叛大军昼夜不停,猛攻了十多天都没攻进城,赵匡胤唯一庆幸的是,李筠死守的是泽州,而不是潞州,要不然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解决战事。

时间一天天过去,赵匡胤越发着急,他很清楚的知道,全国各地很多节度使,都在盯着泽州城,战事拖延下去,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

赵匡胤这次可是把主力都给带出来了,要是哪个胆大包天的节度使(比如李重进)突然抄他后路,攻打开封,那乐子就大了。

赵匡胤必须第一时间攻破泽州城!

就在这时,控鹤左厢都指挥使马全乂站了出来,当初高平之战,他在柴荣面前大喊一声:“贼势极矣,将为我擒,愿陛下按辔勿动,徐观诸将破之。”,然后率军和赵匡胤一起杀了出去,与赵匡胤结下深厚的战火情。

多年过去了,小马哥依旧勇不可挡,他对赵匡胤说了句:“缓之,恐复生变。”

说完,他率一批敢死队直接冲向泽州城!

史称:“全乂率敢死士先登,飞矢贯臂,流血被体,全乂拔镞进战,士气益奋”,而后小马哥在城上站住了脚跟!

泽州城终于被攻破了,人人长出了一口气。

可是谁也没有料到,就在城将破未破之际,赵匡胤“帝亲率卫士继之”,堂堂皇帝居然跟着敢死队第一时间冲了进去。

理智的说,赵匡胤这一刻是不合格的主帅,不合格的皇帝,战场凶险,这时只要有一支冷箭,足以让全军将士心血化为乌有,足以让大宋王朝遭遇倾覆之危。

但是这一刻,赵匡胤似乎忘记自己是个皇帝,而不是个将军;

他似乎又回到了当初纵横沙场,攻城拔寨的烽火岁月。

高平之战,热血犹在,当初我于马兄弟之前冲阵,现在马兄弟先我夺城,我又岂有畏缩不前之理!

六年的时间过去了,说不明的阴谋诡计,数不尽的尔虞我诈,让赵匡胤从将军成为了皇帝,三十四岁的赵匡胤成为了一个政治家,但是他骨子里的热血和武勇还在,他还是那个勇猛无敌的猛将。

在马全乂和赵匡胤身先士卒的表率下,宋朝大军势不可挡。

六月十三日,泽州城被攻破,迎接赵匡胤的是一团熊熊大火。

李筠在城破之后,自焚而死,用五代将领固有的刚烈,宣告了与大宋王朝的不共戴天!

这时候,不要再嘲讽他之前的种种不智之举了,无论如何,他用自己的生命给自己的行为买了单。

李筠死后《宋史》特意开个包厢——《周三臣传》,将他和韩通、李重进并列一传,明确指出固执的李筠,他不是宋朝的叛臣,而是继韩通之后,第二个殉国的后周忠臣,他的身份最终确定为后周王朝的忠臣!

“求所以同,则归于正名义、扶纲常而已。韩通与宋太祖比肩事周,而死于宋未受禅之顷,然不传于宋,则忠义之志何所托而存乎?李筠、李重进旧史书叛,叛与否未易言也,洛邑所谓顽民,非殷之忠臣乎?”

李将军一路走好!

不过此时赵匡胤是不愿意多浪费一点时间在李筠身上的。

六月十七日,赵匡胤率大军北上进攻潞州。

六月十九日,驻守潞州的李守节开城降宋。

赵匡胤鉴于李守节一直反对父亲反宋,网开一面,赦免了他,还让他当了单州团练使。

有意思的是,李筠还留了了一个遗腹子,他的爱妾刘氏,怀孕在身,没有和他一起死,后来生下一子,继承了李守节的爵位。

李筠一死,在太平驿等待消息的刘承钧连忙退回太原。

这样一来,李筠发动的叛乱,就这样结束了。

赵匡胤为收买人心,免掉泽潞两州本年的租税,而后又让自己的结拜大哥,安国节度使李继勋接任昭义节度使。

六月二十九日,赵匡胤从潞州启程还朝。

七月十日,赵匡胤回到开封,马上对有功之臣进行封赏:

石守信加了一宰相虚位;

高怀德则加封检校太尉,而后娶了赵匡胤的妹妹为妻。这个赵妹妹不是别人,正是那位拿着擀面杖追打赵匡胤的燕国长公主;

慕容延钊加兼侍中,王全斌授安国军节度使,赵光义领泰宁军节度使;

赵普升为兵部侍郎、副枢密使。

大战功成,皆大欢喜,不过也有倒霉蛋。

第一个倒霉蛋,是中书舍人赵行逢,这哥们在跟随赵匡胤爬太行山的时候,赵匡胤都亲自下马搬石头,他可倒好,他假装从马上摔下摔断了腿,然后坐在地上哎呦哎呦的叫着,哎呀,我胃疼,不对,脚疼。

可惜他演技太差,谁都看出他在玩什么把戏,可是劲敌在前,赵匡胤也没有处分他,干脆就把他留在了怀州。

等大军凯旋,赵匡胤宣赵行逢进宫拟写圣旨。由此看来,赵匡胤应当还是很看重他的,并没有因为之前的事而怪罪他。

结果这哥们,他干脆做假到底,上书一封说自己腿伤未愈,请求在家,写好了你叫人来取就好,这就属于是变相的抗旨不尊了。

这一下可真的气到了赵匡胤,搬石头你不愿意,叫你写几个字你还提条件,你当你是谁?

也就赵匡胤心软,并没有杀他,仅仅把他贬为了房州司户参军。

还有一人表面上看,跟李筠八竿子都打不着,,却也因李筠之死而一命乌呼了。

这人就是柴荣心腹重臣、前司空、赵国公李谷。

话说李谷退休后,一直在洛阳颐养天年,当时李筠为了拉拢人心,于是就悄悄送了五十万钱给李谷。

李谷老小子,一想送上门的钱,不要白不要,就收下了这笔钱。

等到李筠造反失败后,他慌了,贿赂不算什么,可贿赂的人要是造反分子,这罪可就大了,往重了说,自己也是帮凶。李谷越想越怕,七月十七日,他忧愤而死。

不过赵匡胤也没怎么追究他,辍朝二日,追赠侍中,给他留了体面。

最后一个倒霉蛋,是北汉宰相卫融,卫融是真倒霉,当初李筠和卢赞不和,刘承钧特意派他来当和事佬,没想到赵匡胤来得太快,他不幸成为赵匡胤的俘虏。

这天,大胜而归的赵匡胤,心情极好,他找来卫融聊天,亲自提审卫融,问了一句:“汝教刘承钧助李筠反,何也?”

结果卫融毫无惧色,从容应对道:“犬各吠非其主,臣四十口衣食刘氏,诚不忍负之。陛下宜速杀臣,臣必不为陛下用,纵不杀,终当间道走河东耳。”

这话硬气,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卫融算是条汉子,可惜他效忠的对象是北汉。

赵匡胤闻言大怒,“命左右以铁挝击其首,流血被面。”

可能卫融和赵匡胤一样,头也比较铁,被人拿铁挝打头也没死,血流了一脸,但意识很清晰。

卫融非但没有害怕,反而高呼道:我死得其所!

太彪悍了,卫融可是个文官。

这一幕震惊了赵匡胤,击节赞叹道:此忠臣也!”。

赵匡胤马上放了他,并给卫融敷衍疗伤,同时写信给刘承钧,他愿意用卫融交换李筠之前送给刘承钧的投名状——监军周光逊。

但刘承钧没回应,也许周光逊已经被杀了。

最后赵匡胤留下了卫融,任他为太府卿。

这就是赵匡胤,武将出身的他,骨子里确实有一丝暴虐之气,战场上杀人如麻的赵匡胤,从来就不是什么老好人,他一样敢杀人,会杀人,他一样有粗鲁野蛮的一面。

但更多的时候,他会选择体谅臣子,宽恕臣子,这个特点,让他成为一个世所公认的仁德之君,这在那些开一国之基的马上天子中是极为罕见的。

不过,可能连赵匡胤自己也没意识到,他对李谷、卫融、赵行逢这样文官,宽容得有些过分。

谁也没有注意到,宋朝在这时候就已经露出了崇文抑武,宽文苛武的苗头,文人们的春天终于到了!李筠一把大火,烧掉的不仅是他自己的生命,还有整个武将们的尊崇,剩下的不仅是满地灰烬,而是文官们的骄傲!


  https://www.lvsewx.com/books/15744/15744513/3163153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vsewx.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lvse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