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赵家天下宋朝人 > 第十六章:柴荣:我有一个好爸爸

第十六章:柴荣:我有一个好爸爸


广顺三年(953年)三月,一直打压柴荣的王峻被郭威拿下,此时郭威已经开始意识到皇位继承的问题。

储君乃是一国之根本,东宫不立,天下难安,尤其是后周王朝,情况更特殊,因为拜古惑仔小皇帝刘承祐所赐,郭威陛下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子,就连侄子也没有。

当时,能继承郭威皇位的其实就三个人选,养子、内侄柴荣,外甥李重进,女婿张永德。

三个人当中,唯一和郭威有血缘关系的其实就外甥李重进,女婿张永德和内侄柴荣都和郭威没有血缘关系。

如果按血缘亲近程度选,李重进最有希望,柴荣要吃很大的亏。

可柴荣有个最大的优势,他是郭威的养子,此时也姓郭(注:其实自柴荣过继给郭威后,他都叫郭荣,包括他的儿子也姓郭,只不过宋朝人为了贬低他,故意叫他柴荣,为行文方便,本文都称柴荣),柴荣也是郭家人。

而且以养子继位,符合当时继承制规矩,比如后唐明宗李嗣源,他在造反成功之后,就是以李克用养子的身份继承皇位。

更妙的是,郭威和柴荣的姑姑圣穆皇后感情非常好,终郭威一生,都没有立其他嫔妃为皇后。

爱屋及乌之下,郭威对柴荣视若己出,自郭威登基之后,他心中的太子人选就只有一个,就是养子柴荣!

于是,当一直打压柴荣的王峻被拿下,澶州节度使、  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原郡侯柴荣马上被改任为开封尹兼功德使,封晋王。

皇子封亲王加开封尹,就是默认为太子的举动,是一个潜规则,这个潜规则后来被宋朝继承。

因此,在宋朝只有亲王才能称开封尹,我们熟知开封府尹包拯,其实并没有做过开封府尹,而是权知开封府事。

守得云开见月明,柴荣耐心等待多时,终于变成了名正言顺的皇子,从这一刻起,柴荣就是大周王朝下一任的皇帝。

柴荣终于回到了大周王朝政治中心——开封!

他终于成为后周朝堂仅次于皇帝郭威的第二号领导!

柴荣即将以大周王朝主人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他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继续耐心等待,等待姑父兼养父郭威的驾崩。

此时对于柴荣来说,没有了这个该死的王峻,开封城的每一丝空气都充满了香甜的气味。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虽然柴荣还没得道,但也能让他的潜邸心腹、我们的主角赵匡胤升升官了。

就在柴荣担任开封府尹不久,在三年之后再次回到了开封的赵匡胤荣升为开封府马直军使,这个职位有点类似现在北京市公安局长。

这个官可比当初那个禁军东西班行首大多了,而且前途无量,上升空间非常大。

这一年,赵匡胤二十七岁,年轻有为,前程似锦。

不久他又被加衔为滑州兴顺军副指挥使,这是柴荣给这个潜邸心腹的奖赏,也是赵匡胤日后远大前程的预兆。

此时,开封城不得不对赵匡胤刮目相看,谁都知道他是柴荣的心腹,柴荣的前途自然不必多说,赵匡胤的前途能差到哪去?这就是大周政坛的明日之星啊!

或许,当时有很多人佩服赵匡胤,他在柴荣最尴尬,最落魄的时候,选择炒了郭威的鱿鱼,转而投靠柴荣门下。

这个就叫雪中送炭,如果赵匡胤再晚些时候投靠柴荣,可能他就不会让柴荣视为心腹,委以重任。

雪中送炭可比锦上添花重要多了,赵匡胤投靠柴荣的时机真是恰到好处。

或许,每个人都佩服赵匡胤胆子大,眼光准,慧眼识珠,居然让他认准了柴荣,终于等来的柴荣一飞冲天,自己跟着平步青云的机会。

可是,当人们面临赵匡胤当初那个选择的时候,又有多少人会和赵匡胤一样,毅然决然的离开炙手可热,登峰造极的郭威,转而投靠还没有多少根基、地位身份都十分尴尬的柴荣呢?

这就是现实,人人都可以是事后诸葛亮,却没有多少人敢在事前踏出勇敢的一步。

闲话少叙,当柴荣成为晋王、开封府尹后,郭威加大了对柴荣的培养力度,柴荣开始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后周军政要务当中。

唯一可惜的是,这一天来得有些晚,柴荣的资历和声望还压不住人,至少此时他远不如李重进。

不过,不要紧,等再过些日子,再等郭威好好栽培栽培,他就能稳稳当当的继承这个帝国。

这时的柴荣三十三岁,正当年富力强,奋发有为之时;

而他的父亲郭威正好五十岁,正是宝刀未老、老当益壮的年纪。

父子俩就像当初在郭家一样,同心同德,绝无猜忌。

于是,当皇帝和太子爷能同心协力,后周王朝也能君臣一心,整个国家也能变得无比稳定。

于是,后周君臣的的治理之下,整个后周风生水起,欣欣向荣、百废待兴。

此时的柴荣,真的很希望时间过得慢一点,再慢一点。

因为这样的局面对于立足未稳的柴荣来说是最有利的。

资历和声望都不够的他,需要郭威的扶持,才能更安稳、更不留隐患地继位。

可惜天不遂人愿,到了这年秋天,纵横沙场多年的郭威职业病犯了,他开始得了风痹症。

正所谓,病来如山倒,身强体壮的郭威这一病,就病得很严重,让郭威吃不下饭,走不了路。

当时宫中御医对这样的职业病束手无策,只能尽人事,听天命,筑坛祈祷,至于能不能痊愈,全靠老天爷是否还垂青自己这位新儿子。

而郭威的大病,就给后周王朝蒙上一层阴影。

广顺三年(953年)十二月十八日,就在郭威重病之际,成德节度使何福进向郭威打了个小报告,弹劾后周大将王殷种种恃功专横之事。

还记得史飞毛腿的这个心腹王殷吗?

如果说王峻是郭威称帝第一大功臣,王殷就是仅次于王峻的第二大功臣!

当初古惑仔刘承祐要杀郭威,就是王殷报的信;

当郭威南下,又是他率先在澶州率军加入郭威大军!

因此,当郭威建立后周,成为皇帝,开始给手下功臣分蛋糕的时侯,王峻分到最大的一块,而王殷则分到第二大的一块。

王殷成为邺都留守、天雄节度使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同平章事。

这个头衔比柴荣在澶州的时候都要拉风,邺都是郭威的大本营;天雄节度使就是唐朝时期第一藩镇魏博节度使;侍卫军亲军都指挥使就是侍卫司一把手;同平章事位同宰相。

简单来说,王殷就是后周王朝第一封疆大吏,有使相之称。

于是,后周建立后,王殷在邺都的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潇洒。

邺都是个好地方啊,府库充足,安居乐业,王殷留守邺都,就像老鼠进了粮仓,使劲贪,贪完了官家的又贪百姓的。

这让郭威有些不爽,曾专门写信批评过王殷。

因此何福进的举报其实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确有其事,这不得不让郭威生起了猜忌之心,郭威马上派人去查,并指责王殷。

这事搁以前没什么,军中大将哪个不贪污?郭威还真能因为生活作风问题就对王殷这样的大将动刀子吗?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此时王峻被杀了,甭管郭威安的罪名有多好,都会让王殷浮想联翩。

郭老大,这怕不是要学刘邦,来个兔死狗烹,先杀了王峻,再干掉自己。

于是,惴惴不安的王殷决定亲自去开封城探探郭威的口风。

十二月十九日,王殷带领数百精兵,来到开封入朝拜见郭威,并请求辞去地方职务。

郭威很不客气,不管你真心还是假意,你敢辞,我就敢接受。

于是,王殷官职换了,担任京城内外巡检,这个职位有点类似于京城武警总司令,看着是挺厉害,却不能和之前相比。

王殷心里有点发毛,郭老大啥意思,这是要对我动手,还是不对我动手?

在惶恐不安的情况下,王殷为了以防万一,同时也为显示自己的力量,每次出行或者办公巡逻都带着数百精兵,贴身守卫,就怕郭老大来阴的。

这样一来出事了,王殷带着这么多兵马在开封城瞎晃悠,动静就搞大了。

他的兵或许顺手拿了点开封城摊子上的小东西,又或许轻轻的摸了摸开封城里那些漂亮娘们的屁股。

总之,王殷拉风的排场引起了城中不安,人心惶惶。

偏偏他还死催的,觉得自己排场不够大,还要郭威多给些兵器仪仗!

王殷也不想想,你怀疑郭威,郭威又何尝不怀疑你?

郭威现在什么情况,他现在病得很重,眼看着就要驾崩了。

他已经在考虑如何让柴荣接班了,这个时候他已经失去正常思维能力了,只要他认为你有一点点威胁,你就死定了。

结果你还这么嚣张跋扈,他能对你放心吗?还能留着你辅佐新帝吗?

其实对于王殷来说,就应该低头认怂,摇尾乞怜,把自己弄得很惨,很可怜,很听话,当个缩头乌龟;

而不是,趾高气昂,嚣张跋扈,把自己搞得很狂,很威风,很桀骜,装什么大尾巴狼。

此时王殷越玩这样的把戏,就越容易让郭威忌惮。

果然,当郭威看王殷如此模样,马上轻率地认为:看来王殷这厮也想要当皇帝!就算他不想当皇帝,但他也不会乖乖地在自己的儿子柴荣面前做个老实本分的好臣子!

既然如此,这样的刺头就留不得了。

十二月二十六日,郭威把王殷紧急召进宫中,也没说什么事,就是叫你来。

这下王殷傻眼了,皇帝有诏,他还能不去吗?不仅不能不去,而且还只能一个人进宫。

因为从来都没听说,有哪个大臣能带兵马进宫的。

这样一来,王殷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个笑话。

事实上,当王殷进京的那刻起,无论他带了多少兵马,他就只能任人宰割。

果然,王殷一进宫,马上被郭威拿下,连个像样的罪名都没有,又或者说,罪名可以是最大的谋反!

开始郭威还不想杀人,只是将王殷流配登州,可王殷刚出城,郭威一想,既然坏人都已经当了,干脆送佛送到西,也省得他对柴荣心生怨恨。

于是,郭威直接派人在开封城门外把王殷给干掉。

唉!大家兄弟一场,君臣一场,杀人不过头点地,人杀了就算了,那就妥善安排家属吧。

紧接着郭威自己的心腹镇宁节度使郑仁诲去邺都善后。

郑仁诲,别看他名字当中带个仁,他可真不是个厚道人,一到邺都,郑仁诲就看上了王殷万贯家财,反正你也是贪污来的,怎么能便宜你这种罪臣。

他直接杀了王殷的儿子,夺了王殷的家产,然后将其余家属通通发配登州。

王殷贪污一场,全便宜了这位老兄,弄了个身首异处,妻离子散。

不过,郭威现在是真没力气处置郑仁诲了,不久之后还让郑仁诲担任枢密使、同平章事,此事不了了之。

而后,郭威在干掉王峻、王殷之后,又杀了赵凤(此事后文详细讲讲)。

郭威连续诛杀军中大将,加上自己又重病不起,迅速让开封城陷入不安,尤其是军心大乱。

这帮丘八大爷,纷纷在想:看样子,又到换皇帝的时候了,该我们表演了。

这是五代常规项规项目,每逢帝位更换之际,都会让这帮大爷躁动起来!

很快,开封城里的军营中马上流言满天飞,还好流言没到拥立某人当皇帝的程度,只是这帮大爷在埋怨郭威给的犒赏不够。

但这已经很危险了,军中有了埋怨,就容易引起哗变,哗变一起,重的翻天覆地,轻的人头滚滚。

郭威敏锐的察觉到了军中异动,他很清楚的知道,要是不治治这帮王八蛋,迟早要出事。

第二年,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初五日,郭威让柴荣接管开封城中的兵权,于是军心稍安。

正月初七日,郭威在寝宫中,召集军中大将,先厉声斥责一顿,敲打一番。

然后把散播流言的始作俑者,枭首示众,一举平息流言,将还没得及发生的哗变扼杀在摇篮当中。

正月十一日,郭威病情加重,下旨小事不理,大事由柴荣禀奏传达,柴荣开始全面接管政务。

这样一来,柴荣掌握了军政大权。

当时谁都知道,郭威这是在给柴荣铺路,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郭威只能有些草率的将国家大权托付给柴荣。

尽管一切显得很是匆忙,但还是有条不紊地在进行。

正月十三日,该来的一天终于来了,郭威开始交代后事,吩咐柴荣,自己死后要薄葬。

这表明,郭威知道自己已经马上就要驾崩了,要不然他也不会说起这事。

而后,郭威又进行了最后的人事任免,端明殿学士、户部侍郎王溥升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和冯道、范质、李谷一起担任宰相,心腹谋臣魏仁浦继续主持枢密院工作。

至于对柴荣皇位威胁最大的张永德和李重进,张永德早早的被郭威打发出了开封;

而李重进虽然留在了京城,郭威却故意把李重进叫到床前,强硬地让他向柴荣磕头跪拜,以定君臣名份!

做完这一切,郭威终于放心了,他满怀欣慰地看着柴荣,心里暗道:孩子,我能做的就这么多了,这大周江山,我就交给你了。相信你一定能让我大周江山,千秋万代,永享太平。

正月十七日,郭威说了一句:“吾无恨矣!”,就驾崩在滋德殿,享年五十一岁。

“吾无恨矣”成为郭威临终遗言,这位雕青天子,就此走完了自己传奇一生。

如果他在天有灵,知道自己打下的江山,六年之后就会被赵匡胤以几乎同样的方式篡夺,他还能无恨吗?

人死灯灭,郭威已经管不着身后之事了。

他做到了他所能做到了一切,他做到了一个父亲所能做到的一切,把他自己开创的基业,顺利地托付给了柴荣,他是一位称职的好父亲。

郭威对柴荣的所作所为,完全可以让柴荣发自内心的感叹道:“我有一个好爸爸!”

正月二十一日,郭威的好孩子柴荣正式登基,是为周世宗。

有五代最强君主之称的柴荣正式以后周王朝主人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

他将和自己的心腹赵匡胤,一起为后周王朝的繁荣昌盛,竭尽全力!


  https://www.lvsewx.com/books/15744/15744513/3181549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vsewx.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lvsewx.com